查看原文
其他

经合组织发布报告:高校内卷源于“僧多粥少”

知社 知社学术圈 2022-10-17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最近,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的一份报告,公布了在38个国家针对科研人员工作保障而进行的为期两年的调查结果。报告显示,全球科研人员都面临着职位不稳定的问题。内卷、不稳定、岗位短缺等问题成为科研界“通病”。报告建议,应该为早期科研人员提供支持和培训,打开学术岗位的边界。



职位短缺

“终身学术职位的增长速度与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增长速度不一样。”专家组联合主席Roseanne Diab“一针见血”地点破了高校内卷的本质。他说,世界各国的博士生和博士后的经历可能各不相同,但学术工作岗位长期短缺的问题几乎是普遍的。也就是说,“僧多粥少”的问题并不是个别现象。

该报告显示,自2003年以来,美国每年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增长了37%,加剧了学术研究职位的竞争。同样,芬兰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数量在过去十年中增加了近150%。在法国,博士学位授予速度大约是大学和公共部门研究机构新工作岗位产生速度的十倍。

一些国家历来不鼓励本国顶尖的科研人才去企业或是政府工作。出于保证学术体系人才供应质和量的目的,他们试图把最棒的人才留在学术界,哪怕这不利于科学发挥最大化价值。


合同制的普遍和悖论

学术界缺乏长聘工作岗位,催生了合同制的盛行。专家组成员Luis Sanz-Menéndez提到,合同制在资金充足的成熟系统中很常见,因为有钱可以聘请大量博士后研究人员。比如,瑞士的大学中,与学校签订短期雇佣合同的科研人员占比达80%。 

合同制如何实现工作保障?仅仅依靠增加科研经费并不一定能提高“青椒”的工作安全感。实际上,如果没有对五年后如何发展的明确计划,资助机构预算的增加反而会加大科研人员未来的不确定性。Luis Sanz-Menéndez建议,各国应考虑将更多的研究投资转为直接拨给大学的整笔拨款,然后由大学支付教职员工的工资,而不是拼抢只有少数研究人员才能获得的项目经费,投入无意义的竞争。他认为,这样整笔拨款的方式可以减轻研究人员的压力,让他们能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研究上,而不是花在基金项目申请上。


学术圈外的发展道路:挑战与机遇并存

虽然数据指向应该为科研人员的发展广拓渠道,但离开学术界的人会面临另一种挑战。比利时政府资助的研究和科学职业观察站对两千多名比利时博士生展开了一项的职业生涯发展调查。结果显示,学术圈之外的工作岗位只有35%需要博士学历。而大多数科研人员为了获得教职都接受了长期的专业训练,付出了大量时间、精力、资金成本。如果他们离开学术圈,那么会面临另一种窘境:学无所用的尴尬。这背后是一种认知的错位。


另一方面,尽管现有职位很少,但大学在培养研究人员时仍然只关注从事学术研究的技能。在学术体系外的工作岗位上,团队合作甚至是商务或管理技能成为必须,而极少有博士生或博士后研究员受到过这方面的系统训练。例如,在荷兰,69%的博士在学术界之外工作,而在读博士仅有13%表示自己对从事非学术方面的工作有信心。

一些大学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设立支持性项目,如康奈尔大学的Careers Beyond Academia,取得了非常积极的成效,用该项目的主任Susi Varvayanis的话说,他们破除了职业培训会损害科研产出的迷思。Varvayanis也建言, “青椒”们应该对自己的职业道路和未来做出充分的规划。与其崩溃,不如积极自救。早些清楚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建设起强大的自我效能。


科研产出和人才发展的平衡

科研人员倍感工作无保障及高竞争压力的背后,是职业发展道路的受限。一些国家历来不鼓励本国顶尖的科研人才去企业或是政府工作。出于保证学术体系人才供应质和量的目的,他们试图把最棒的人才留在学术界,哪怕这不利于科学发挥最大化价值。OECD的这份报告提醒,其中潜藏的问题应早日予以重视。

不让优秀的人才白白流失,不让科研人员工作如履薄冰。该报告呼吁,“青椒”们的职业不安全感需要得到关注并加以改革。建议每个成员国应该有自己的“研究人员发展框架”,以帮助科学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然而,报告也表示,在不同国家,不稳定感的表现形式不同,所以很难找出一种“一刀切”的解决方式,因为可能在一个国家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另一个国家不一定奏效。每个国家应该结合自己的情况寻找最优解。


点击下方知社人才广场,查看最新学术招聘


扩展阅读

 

中国式非升即走和非典型的独立PI

青年学者的职业驿站?法国人探索科研生涯新模式

诺奖级科学家的职业生涯与同行们有何区别?

如何掌控你的职业生涯?这些是关键点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媒体转载联系授权请看下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